瑪莎嚕(masalu)志工團,是一支由來自屏東縣來義高中六位排灣族同學所組成的,團裡成員有:團長 高蘇恩、主唱 方瑀、鼓手 江惠心、合音天使 吳曉綺、及樂手 潘琮澄 徐子傑,在學校他們都是班上同班同學,雖然都來自各鄉各部落,卻都有著喜愛音樂、唱歌及文化分享的共同嗜好,因此,經常在校內外,受邀表演或至老人關懷機構服務,甚至代表排灣族遠赴國外文化交流,是一群真心希望能藉由文化、歌聲帶給人們快樂的原住民青年。

瑪莎嚕志工團參加了2017富邦文教圓夢計畫,他們的圓夢是希望能與不同的原住民文化交流,並把對自己文化所認識的人事物分享給別人,藉此或許更能從對方收穫到出其不意的寶貴課題,其實當初的他們因為學校繁重的課業,有想過放棄圓夢計畫,後來協助的志工親自南下協助,給了很多的開導、意見,希望他們堅持不懈,自此團員們重新燃起新的鬥志。

從自己寫計劃書向富邦申請圓夢、安排圓夢行程、連絡當地部落青年,面對種種不期而遇的問題,當然過程中有些辛酸,有些犧牲,其中有因個人特色班的因素退出的夥伴,讓其實原本七人組的他們,只剩六個人、老師家長也擔心他們過於忙碌趕不上課業,甚至叫他們放棄圓夢、或者團員彼此間意見的磨合等等......,儘管如此,他們的熱情絲毫不減,對於文化的熱情不滅,他們表示都很希望能完成當初預定的三次計畫,但因配合學校課程、活動,只能選擇寒暑假到下賓朗及太巴塱兩個部落,比預期的少了一次。

瑪莎嚕志工團分別造訪了卑南族的下賓朗部落及阿美族的太巴塱部落,他們表示卑南族參與的青年可能年紀還小,剛進入容易害羞的青春期,顯得有些放不開,但也沒關係,因為還有一群和藹可親的mumu(耆老)們和村幹事陪伴著他們與我們彼此互動解說著Palakuwan(青年會所)的含義及部落歷史,瑪莎嚕團員了解到Palakuwan是卑南族青年至成年,接受部落文化教育的一個場所也是卑南族人的精神象徵。下賓朗青年和mumu教導瑪莎嚕團員編織傳統花環及介紹卑南族服飾,瑪莎嚕團員也教導他們編織排灣族的手環和項鏈,更藉著自己準備的cinavu(小米粽)、小米酒等其他排灣族美食邀請他們共享晚餐,那一晚上排灣與卑南共享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兩族間的文化交流饗宴。而在太巴塱部落又是不同的狀況,可能是因為年齡較接近瑪莎嚕的團員,互動過程中讓他們感到阿美族真的比排灣族還瘋狂、好笑、風趣,太巴塱青年帶他們去認識Kakita'an(太巴塱部落昔日的信仰中心)和ilisin(豐年祭)會場,瑪莎嚕團員發現ilisin和排灣族的masalut(收穫祭)剛好都是在每年的8月中旬舉辦。他們了解到早期的ilisin原為十二天,為了因應社會變遷及不影響年青人在外工作,目前已濃縮為七天,前三天為教育訓練及準備期,後四天為祭儀、圑聚、歡慶、交誼、競技、感恩等等文化系列活動,會場平時則是阿美族青年參加Latioul(階層)訓練的地方。太巴塱青年也安排了去山上體驗阿美族日常的行程,並了解一些常食用的食材,一路上瑪莎嚕一行人與阿美族彼此分享了排灣族各自部落的生活,從上山到下山一路笑到底,瑪莎嚕團員們也從過程中看到了阿美族青年工作時的勤奮,感到特別的欣賞。瑪莎嚕團員們表示下賓朗及太巴塱都有共同可惜與愉悅的部分,可惜的是:因為當地部分青年可能都因上大學、工作在外地,很可惜沒能全部參與圓夢,愉悅:卑南族與阿美族人都特別親切、大方慷慨,彷彿有種在家溫暖的感覺。

結束之後,他們討論發現了這兩個部落與自己的部落,似乎都存在著一些相同的問題或情況,——日治時期或早期中華民國政府,無論是外來信仰、祭典或族語的限制、教育或打壓政策等等......使原住民文化在那時開始一點一滴的流失。然而現今的原住民更要面對社會的變遷,使之逐漸不得不離鄉背井往外發展,致開始有了缺少青年人力參與部落事宜、如何延續文化等等問題......。圓夢的這段時間,瑪莎嚕志工團表示對於卑南族或阿美族在階層制度裡“長幼有序”的精神特別印象深刻,因為在現今排灣族社會中的“這一塊”已經特別的混亂,大小頭目各個林立,然而卑南族與阿美族仍然保有傳統,但無論在過去或現今的階層內容裡都不是上級對下級、之間的不對等,而是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一家人,互相尊重照顧、彼此分享,在文化的傳承或保存上更不分你我大小,則是每個族人的責任,就算面對著現今變遷的社會裡,仍要對自己的文化保有應有的尊重,這些都是瑪莎露志工團,在圓夢結束後得到的寶貴課題,他們說日後也會繼續保持對文化該有的責任與熱誠,希望未來有那麼一天,這些問題能夠迎刃而解。

 

請使用 ie9(以上版本) / chrome / firefox 瀏覽器
會有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