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有句話是這麼說的:『Malaradiw I, caay kasiday ko konko nomato’asay. A radiw I, caay kapawan.(編成歌的話,老人的講古就不會丟失,若是唱歌的話,就不會忘記)』」
「lafuwak」在阿美族語中的意思是「沸騰的水」,也就是若熹、若懿、若傑三姊妹在部落階級中的稱呼,長輩期待她們做起事來能有一顆炙熱的心,她們也這樣期待自己,所以沿用做為團隊名稱。從小生活在部落裡的三人,總是在祖母的身邊跟前跟後,學習傳統歌謠及母語。長大到外地求學後,接觸更多漢人文化,漸漸地對母語感到生疏,甚至開始聽不懂長輩說的話,想不起祖母一字一句敎唱的母語歌。
某天看到原住民電視台的節目上說到有許多原住民不使用自己的母語,這讓她們感到十分羞愧,也想起祖母曾說的:「如果你現在不學好母語,長大就會後悔。」當時對這番話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自己能快速閱讀英文文章,也能理解文言文,但面對自己的文化卻像霧裡看花時才知道保存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阿美族沒有文字,所以許多關於傳統生活的紀錄無法透過族人直接留下的文字記載來了解,只能透過口語相傳及歌謠傳唱的方式留傳下來。因此,她們希望藉由歌謠蒐集的計畫將沒有文字的歌謠編輯成冊,做為未來部落學校的母語教材,也曾進自身的母語能力,更期待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一起加入、學習,讓文化得以傳承。
於是,「拉芙娃」們決定向部落耆老學習傳統歌謠,除了紀錄歌謠的譜與曲,同時也記錄所要表達的意義和由來,以及吟唱的時機。採集之後要編製歌譜,撰寫歌曲解釋、單字注釋然後分類、編輯成冊,這些歌曲大致上可分為日常生活、蔣古、豐年祭、工作、情歌等五種類別。除了採集、編製外,她們也要利用豐年祭時間分享結果,也讓長輩和更多年輕人知道有這麼一群人在為部落文化傳承而努力。
在實際結束採集任務後,團隊開始整理內容,也特地和一位阿公請教歌詞的意思。這才發現歌謠中很多單詞都是常常聽到,但是不知道確切的意思,只能透過整個句子來推測其含義,實際上的真正的意思自己也不清楚。直到開始進行翻譯、整理工作,向長輩們請教後才發現過去都是在穿鑿附會,因此讓她們產生了一定要把母語學好的動力。除了意思理解上困難重重的詞,原本認為輕鬆簡單的編曲工作也沒有原先想像的容易。
一開始以為學過音樂和樂理,編曲就能迎刃而解,沒想到對於歌曲不夠熟悉也沒辦法將旋律記成譜,直到熟練了才能達成任務。在這當中虛詞歌是更困難的部分,因為大多都是當時的人隨意哼唱而產生的,旋律有時並不固定,常常會不知道該如何將拍子不固定的音符完整記錄下來。再加上虛詞是沒有意思的,但是雖然字詞沒有意義卻種類繁雜,所以就算曲已經寫出來了,要將虛詞配上音符時,就常常會忘記接下來的字詞是哪一個,需要反覆聽當時採集訪問時的錄音才得以將歌譜撰寫完成。之後三人也教會堂姊妹們怎麼唱,加上過去和祖母學的母語歌,一起在豐年祭向族人們表演。藉此和部落的長輩們分享,更告訴同年齡的年輕人們,希望號召大家一起為文化保存努力。
在這次的豐年祭裡,因為先前和部落長輩更多地接觸,使她們更瞭解祭典上的儀式有著什麼樣的意涵。此外,她們也發現有許多政治人物會藉此來宣傳自己,部落也越來越少人會在第一天穿正式傳統服裝出席。這讓三人開始思考,「我們的文化到底該不該變成一種觀光呢?如果一個文化被消費成娛樂,是不是就失去了最原本的傳統豐年祭祭典的本質了?」
一年來的努力,不只讓「拉芙娃」們學會更多母語歌謠,對於文化也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雖然過程中困難重重,三個人因為在不同的地方讀書,有各自的活動要忙,能聚在一起的時間比當初預期的少,使得訪問有時候只有兩個人能到場。再者,長輩的記憶因為時間增長而變差,訪問到一半常常會不記得自己唱到哪裡。看到這樣的狀況她們也覺得感慨,時間的流逝帶走了老人家的記憶,因為太晚開始做這個計畫,所以有好多歌曲都沒辦法保存下來了。
雖然計畫時間已經結束,但是三人覺得文化的保存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是永無止盡,更應該一直延續一直傳承下去。所以還是會繼續拜訪長輩,採集傳統歌謠,走訪更多地方,收集即將失傳的歌謠。也期望能有更多的原住民青年一起響應,傳承自己的文化,在這塊土地上扎下厚實的根。